国奖学生事迹 石油工程学院 冯浩
发布时间: 2022-03-03 访问次数: 523
个人事迹材料
(一) 个人简介
冯浩,男,汉族,1995年8月生,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2015级本科生。曾获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竞赛三等奖、全国高等学校人工环境学科竞赛优秀奖等,被评为常州大学“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
人生格言:每一次努力不一定会有收获,但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定律。
(二) 事迹正文
奋斗是青春的固有色
人生的意义在于何处?冰心在《谈生命》里有这样一句话:“愿你的生命有够多的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人生很长,有足够的时间让虚度年华的人低头懊悔;人生也很短,没有多余时间让志存高远的人畏葸不前。大多数人总是想的太多,而做的太少。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不如让我们趁青春之时多做些,好在脚下这方沃土上留下自己的足迹,证明这世界我来过。
书到用时方恨少
我是一个有点完美主义的人。不断强迫自己把每一道题、每一门课、每一件事情做到让自己觉得不可修饰的地步。从大一至目前,我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今后亦会一以贯之。对于暖通专业深深的热爱,致使我把专业基础课教材——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建筑环境学,都至少学习过三遍。正因如此,才使得我有幸代表常州大学首次入围“全国高等学校人工环境学科奖”专业基础竞赛决赛。一旦有目标就得不懈努力,因为不甘心只能成为别人成功的陪衬。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在几年的大学生活中,我坚决不做大多数,而是几乎每天都让自己处于忙碌之中,专业课学习如此,以及现阶段的考研生活亦是如此。尤其是在大二开始上各类专业课的时候,时常针对老师上课讲的知识要点、案例分析在课后自己独立思考查阅资料,找出自己的疑惑,提出个人的见解,并在不懂之处求得老师的解答。
虽然我们已经步入大学,但我始终觉得学习依然是第一位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在出发之前,请记住做任何事都必须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如此,才能不让一切梦想成为空话。
绝知此事要躬行
“人环奖”作为建环专业领域的一面旗帜,刚进大一的我就听许多老师介绍过,不过那时我校还从未入围。乐于迎接挑战的我当时就树立了必定要在这个比赛中取得一番成绩的目标。之后,我不断在专业领域钻研,打好基础,就是为了书到用时“不”很少。2018年6月,在专业老师帮助下,经过半个月的复习强化,我成功入围了“人环奖”决赛。八月下旬,满怀期待地前往清华大学参加决赛,与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同学们同场竞技,最终也获得了优秀奖的成绩。在北京的几天,我们参观学习了清华大学校园、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近零能耗建筑示范楼,聆听了学科带头人朱颖心教授和中国工程院江亿院士的讲座,收获了许多前沿的知识。这次清华之行,我受益良多,也更加坚定自己在专业领域里要有一番建树的宏远志向。
大二时期,跟着专业老师,逐渐开始接触科研工作。从最基础的专利写作开始,到最后论文发表,我经历了从无知到熟悉的过程,也逐步让我以从事科研工作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也成为了我考研的一大动力。在专利定题时,我不断思考如何找到创新点,琢磨着不同的方案。经过多次的方法比较,最终确定了一种可行的方案。在专利写作中,我反复修改仔细斟酌,再发给老师审阅。最后,等到老师表示可以申请的那一刻,我无比喜悦。大二一学年,我以第二发明人一共申请了四项发明专利、三项实用新型专利。
大三上学期,我开始着手第一篇论文的写作,这是一项关于利用太阳能淡化海水的课题。从较为熟悉的光伏光热,到以前从未接触的海水淡化领域的过渡,我花费了很大精力。前期准备工作,不仅要完成类似专利的方案确定过程,还要和现有的技术进行比较,查阅大量的专业文献。随后,对确定的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具体参数代入计算,并与预期相比较,最后才能得出结论。这篇论文的成功发表,也验证了我的努力得到了肯定。
路漫漫其修远兮
前些日子,《人民网》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真正厉害的人,都是不动声色的。真正厉害的人,从不计较一时的得与失,他们往往能够想得多,做的也很多。他们会在你未知的角落里默默耕耘,静待花开。”往后的日子里,我想我会遇到无数的苦难,但我已做好了准备。其实苦难的另一面是一种恩赐,因为伴随苦难而来的,是超乎常人的坚强与不屈。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就是坚持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相统一,就是坚持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之中,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人生犹如一场独角戏,大学生活这一幕即将落下,而我也将踏上探索未知的道路,继续努力奋斗。我始终坚信,每一次努力不一定会有收获,但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
(三)师长点评:
冯浩同学热爱集体,尊师爱友,专业基础扎实。遇问题,敢质疑,肯钻研,能创新,是一位品学兼优的新时代大学生!
——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主任、副教授 陈孚江